千千小说网 www.77txt.net,贞观俗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则在松州碰的头破血流,这已是得了教训,现在既然他们请罪求和,那自然应允,岂能一边假装应允和议,一面却又调兵遣将的暗里计划伏击?”
“吐蕃虽狂妄,但我大唐不能无信也,况且秦琅之计划,臣也不认为就是万无一失的,河曲羌地,本就偏远不毛,集结数十万兵马,岂是易事?再者,若按秦琅计划,要聚集剑南、山南、云南,以及关中陇右青海的诸路兵马,再加上诸羌兵马,甚至还要发河西、安西之兵,请问,这得耗费多少钱粮?”
“吐蕃既知罪求和,当应允也,非要用兵于边荒,耗费巨大,且到时如此大战,就算胜了,又得死伤多少将士,朝廷得花费多少抚恤伤残?再者,战死就不能复生,生养一人到养大,再到培养训练成一个精锐将士,得花费多少年时间,多少钱财?”
“臣今日斗胆,要批评圣人,近些年已有穷兵黩武的倾向了,大唐是强盛了,可也并非就已经强到能穷兵黩武的境地,况且就算真强盛到那种实力,也不该有穷兵黩武之念,前朝时隋文帝统一天下,结束三百年之分裂动荡,重开太平,建开皇之治,让天下重现太平盛世,然炀帝继位不过数年,便开始东征西讨,最后结局圣人也是知道的,难道如今圣人想重蹈覆辙?”
这话说的很不客气,也一如继往的是萧瑀的风格。
本来心情挺好的皇帝,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。
偏偏萧瑀才不管你皇帝的喜爱,他既然开了口就不会停。
他态度鲜明,坚决反对秦琅的这个聚歼吐蕃计划,认为不合适,不是从军事角度反驳,而是从其它各个角度反驳,你皇帝同意那就是穷兵黩武,就是不仁,就是无信,就是不顾天下百姓死活,就是杨广那样的昏君。
而秦琅是个战争贩子,故意制造战争以谋功绩。
不管打的赢打不赢,都不该打,就算真能灭掉吐蕃二十万众,也不能打。
虽然有些胡搅蛮缠,可确实又是有些道理的,而且萧瑀的这种观点,其实在朝中还是很有市场的。
吐蕃都已经吃亏了,也意识到大唐的强大,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如今肯来请罪议和,那就接受啊,不战而屈人之兵,多好。
为什么非要打,打仗不死人啊,打仗不费钱粮啊,哪个兵不是爹生娘养的啊,而且你凭什么就认为一定能赢呢?
李靖站一边没吭声,他虽然是兵法大家,从军事角度上能够证明秦琅计划有很大可行性,成功性很高,但人家萧瑀又不是说打仗,人家说的是其它。
“请圣人下旨往松州驳斥秦琅的好战之念,令其立即接受吐蕃请罪,最好是干脆召回秦琅,让他继续去职丁忧守孝,朝廷另派使者前去松州负责和谈之事。”
······
当初秦琼一直上书说吐蕃威胁论,要朝廷先发制人,积极干预,甚至曾有过请朝廷出兵苏毗,助苏毗复国的计划,只是这事李世民一直没同意。
一来是当时吐蕃虽有潜在威胁,但远不如突厥、吐谷浑的威胁大,就算是隐患,也不如高句丽甚至连契丹都不如。
另一方面,也是有萧瑀等当时的朝中宰相们的坚决反对,那时起萧瑀就觉得对吐蕃这种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小蕃,根本没必要理会。
大象总不会因为一只蚂蚁对他怀有敌意,就追着这只蚂蚁踩吧?
而到如今,吐蕃真的入侵大唐了,可一出手就败了,萧瑀更认定吐蕃绝不是大唐的威胁,只是一群不自量力的狂妄蛮子罢了,对这样的蛮子大唐守好边境就行了,哪用的着如此兴师动众,要集结征召几十万人围追堵截?
就算真在河曲一战灭掉这二十万吐蕃众,又能如何?
难不成大唐还要接着挥兵进入雪域高原,把那什么劳什子吐蕃给占领了,然后设一个吐蕃道或是逻些道?
就那种鬼地方,现实吗?
连吐谷浑这样紧挨着大唐的胡地,朝廷现在控制的都也是勉强,那个还更远的吐蕃,能占吗?
举个现成的例子,朝廷灭东突厥后,不也只是能把漠南之地控制,甚至只是控制长城以内之地,长城外的漠南之地,不也还是以安置突厥人游牧为主吗?
至于说漠北,朝廷灭了突厥也只是便宜了薛延陀人,又养出来个白眼狼罢了。
所以嘛,这吐蕃不比漠北好哪去,干嘛非要跟吐蕃死磕,就应当同意他们请罪求和,训斥一番,然后让他们回雪域高原去好了,以后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大唐藩属不很好?
萧瑀的这个观念,还得到了旁边陈叔达、杨恭仁、杨师道、宇文士及等致仕老相公们的赞同。
深入不毛去打已经认错请罪的吐蕃,还不如调点兵去西域敲打一下高昌的鞠文泰呢!
起码高昌还扼守西域门户,占据丝绸要道。
则在松州碰的头破血流,这已是得了教训,现在既然他们请罪求和,那自然应允,岂能一边假装应允和议,一面却又调兵遣将的暗里计划伏击?”
“吐蕃虽狂妄,但我大唐不能无信也,况且秦琅之计划,臣也不认为就是万无一失的,河曲羌地,本就偏远不毛,集结数十万兵马,岂是易事?再者,若按秦琅计划,要聚集剑南、山南、云南,以及关中陇右青海的诸路兵马,再加上诸羌兵马,甚至还要发河西、安西之兵,请问,这得耗费多少钱粮?”
“吐蕃既知罪求和,当应允也,非要用兵于边荒,耗费巨大,且到时如此大战,就算胜了,又得死伤多少将士,朝廷得花费多少抚恤伤残?再者,战死就不能复生,生养一人到养大,再到培养训练成一个精锐将士,得花费多少年时间,多少钱财?”
“臣今日斗胆,要批评圣人,近些年已有穷兵黩武的倾向了,大唐是强盛了,可也并非就已经强到能穷兵黩武的境地,况且就算真强盛到那种实力,也不该有穷兵黩武之念,前朝时隋文帝统一天下,结束三百年之分裂动荡,重开太平,建开皇之治,让天下重现太平盛世,然炀帝继位不过数年,便开始东征西讨,最后结局圣人也是知道的,难道如今圣人想重蹈覆辙?”
这话说的很不客气,也一如继往的是萧瑀的风格。
本来心情挺好的皇帝,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。
偏偏萧瑀才不管你皇帝的喜爱,他既然开了口就不会停。
他态度鲜明,坚决反对秦琅的这个聚歼吐蕃计划,认为不合适,不是从军事角度反驳,而是从其它各个角度反驳,你皇帝同意那就是穷兵黩武,就是不仁,就是无信,就是不顾天下百姓死活,就是杨广那样的昏君。
而秦琅是个战争贩子,故意制造战争以谋功绩。
不管打的赢打不赢,都不该打,就算真能灭掉吐蕃二十万众,也不能打。
虽然有些胡搅蛮缠,可确实又是有些道理的,而且萧瑀的这种观点,其实在朝中还是很有市场的。
吐蕃都已经吃亏了,也意识到大唐的强大,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如今肯来请罪议和,那就接受啊,不战而屈人之兵,多好。
为什么非要打,打仗不死人啊,打仗不费钱粮啊,哪个兵不是爹生娘养的啊,而且你凭什么就认为一定能赢呢?
李靖站一边没吭声,他虽然是兵法大家,从军事角度上能够证明秦琅计划有很大可行性,成功性很高,但人家萧瑀又不是说打仗,人家说的是其它。
“请圣人下旨往松州驳斥秦琅的好战之念,令其立即接受吐蕃请罪,最好是干脆召回秦琅,让他继续去职丁忧守孝,朝廷另派使者前去松州负责和谈之事。”
······
当初秦琼一直上书说吐蕃威胁论,要朝廷先发制人,积极干预,甚至曾有过请朝廷出兵苏毗,助苏毗复国的计划,只是这事李世民一直没同意。
一来是当时吐蕃虽有潜在威胁,但远不如突厥、吐谷浑的威胁大,就算是隐患,也不如高句丽甚至连契丹都不如。
另一方面,也是有萧瑀等当时的朝中宰相们的坚决反对,那时起萧瑀就觉得对吐蕃这种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小蕃,根本没必要理会。
大象总不会因为一只蚂蚁对他怀有敌意,就追着这只蚂蚁踩吧?
而到如今,吐蕃真的入侵大唐了,可一出手就败了,萧瑀更认定吐蕃绝不是大唐的威胁,只是一群不自量力的狂妄蛮子罢了,对这样的蛮子大唐守好边境就行了,哪用的着如此兴师动众,要集结征召几十万人围追堵截?
就算真在河曲一战灭掉这二十万吐蕃众,又能如何?
难不成大唐还要接着挥兵进入雪域高原,把那什么劳什子吐蕃给占领了,然后设一个吐蕃道或是逻些道?
就那种鬼地方,现实吗?
连吐谷浑这样紧挨着大唐的胡地,朝廷现在控制的都也是勉强,那个还更远的吐蕃,能占吗?
举个现成的例子,朝廷灭东突厥后,不也只是能把漠南之地控制,甚至只是控制长城以内之地,长城外的漠南之地,不也还是以安置突厥人游牧为主吗?
至于说漠北,朝廷灭了突厥也只是便宜了薛延陀人,又养出来个白眼狼罢了。
所以嘛,这吐蕃不比漠北好哪去,干嘛非要跟吐蕃死磕,就应当同意他们请罪求和,训斥一番,然后让他们回雪域高原去好了,以后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大唐藩属不很好?
萧瑀的这个观念,还得到了旁边陈叔达、杨恭仁、杨师道、宇文士及等致仕老相公们的赞同。
深入不毛去打已经认错请罪的吐蕃,还不如调点兵去西域敲打一下高昌的鞠文泰呢!
起码高昌还扼守西域门户,占据丝绸要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