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千小说网 www.77txt.net,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如果说妍子向文大姐讨教的,是打坐时的具体现象。那么,我向刘大哥请教的,多是偏重于哲学上的问题。一男一女,一虚一实,这也符合阴阳法则。
我把佛教传承至今愈发兴盛的疑问,向刘大哥进行了讨教。他想了想,说到:“你这是个大问题,我没细想过。但是,就我的理解,也许可以这样思考。你所说的文明消失的现象,其实就是生活生产方式所积累的思想行为习惯特征,所有思想行为习惯,都是附着在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。皮之不存、毛将焉附?所以,文明的变迁和消逝,是一个自然现象。但是佛教为什么没有消失呢?这个问题要分两头看。首先,佛教是有变化的。今天的佛教与古印度的原始佛教已经有很大不同了,况且,佛教北传后进入汉地,要随顺众生,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,这也有很大的变迁。别的不说,就说戒律。佛祖圆寂前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,那么戒律肯定就是佛教的重要根基了,连这个根基,也要随传播地点的不同而变化。汉地佛教今天的戒律,主要是百丈禅师制定的,叫做百丈清规,与古代印度的就非常不同了。古代印度佛教要求着粪扫衣,今天汉地僧人着百纳衣,就有明显区别。佛教允许变化,这是它生存长久的原因之一。但是它又有不变的东西在。比如,佛教基本经典两千多年没有变过,从古至今都是修行的基本依据,为什么这可以不变呢?因为它是佛祖亲口所说。或许还有一个原因:它是真理。而真理是不变的。只有真理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才能够至今不被人推翻。”
刘大哥的推论,或许有道理,但我觉得还不够充分,难以一时说服我。
此时我也想出了一个新的理由:“佛教解决的问题,生死问题、烦恼问题、心灵问题,只要人类存在,这些问题都存在,这是不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原因呢?”
“你这是问题导向,也是思考的角度之一,也许吧,我没有悟道,我也不能透彻地解释。当然,如果我悟道了,也无法将绝对真理说出来。”
他这样一说,我觉得不可理解。既然知道真理,为什么说不出来,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吗?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吗?
“为什么说不出来呢?既然明白真理了。”
刘大哥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: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”
这句话我从来没听说过,赶紧问到:“这句话,什么意思?”
“这是古人说的。古代悟道的禅师,从来不直接说所悟之道,因为那个道,说不出来。”刘大哥说到。
“是道可道、非常道的意思吗?”我联想到《道德经》,虽然“非常道”,但是毕竟“道可道”啊,下定义不行,打比方应该可以吧?准确描述不行,语言形容一下也行嘛。要不然,谁知道我悟出来的,是不是道呢?
“佛陀曾对弟子说:止!止!吾法妙难思!什么意思呢,佛法连思维都不许可,难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吗?这境界,叫做:不可思议。”
我产生了大疑问:“既然不可思议,那师徒之间如何传承?悟道之人如何交流?是否悟道如何判别?如果没有标准、没有交流,那岂不是坠入哲学上的不可知论?”
刘大哥笑了起来:“你这个疑问我也有过。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,师徒之间如何传承。既然师父无法将自己的成果通过语言教给徒弟,那么徒弟学什么?怎么学?其实,所有佛法都不是师父传给你的,而是你自己修到的。师父只是指路人,走路的是你自己,师父虽然到达了目标,但那只是他个人的事,他不能背着你一同到达,你只有自己走到,才看得到最终的风景。所谓师父领进门,修行靠各人。师父给你一个敲门砖,但打开门的,只能是你自己。所以,师父不必告诉你最终的风景,只教给你道路的方向。当然最终的风景如此广大纯净,师父用语言也形容不出来。第二个问题,悟道之人如何交流。悟道之人交流的话语体系,是外人无法明白的。举例,两位高僧的对话。甲说:问佛祖西来意。乙答:庭前柏树籽。这是什么意思?只有他两人知道。打个比方,比如我两个人都到过天安门,我两人如此对话。你说:墙上的油漆又变厚了。我答:但是门上的铜环还是旧的。没到过的人听了不知所云,但我俩都到过,所以,我们很清楚对方的意思。要是一个外人问,你们在说啥?我们回答我们在说天安门。别人就问,天安门在哪里?具体什么样?你们所说的部位是什么特征?我们解释不清楚,甚至我们画个图也无法准确说明,对不对?”
他这样一打比方,我就非常明白了。一个天安门都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达,何况那神秘广大的悟境。
他继续说到:“第三,悟道如何判断。当年跟随五祖学佛的,有一个叫梅子的尼姑,学习五祖心即是佛的法门。当她学得差不多时,就要离开寺庙,到另一个地方单独修行了,这是必经的阶段,如同闭关。过了几年,五祖想考察她是否悟道。就派出一个和尚到那个老尼那里去访问。这个和尚开口就说:你还在这里抱着心即是佛吗?五祖现在已经改了,改为非心非佛。那老尼骂到:这老头子整天惑乱人心,管他什么非心非佛,我还是我的心即是佛。和尚回来向五祖报告,五祖高兴地说到:梅子熟也!意思是老尼姑已经悟道了。这种考核和认可,不是外行人所能够了解的。到达风景的人,只需要问一个细节,就知道别人是否到达。还是以天安门举例,假如我跟你说:天安门下面走路的石板是新铺的。你会骂:放屁!还是旧石板。如此细节拷问,就可断定真假。”
新的问题又开始产生:如果我们到的不是佛说的风景,而是误入歧途,到了另一片风景,那我两个倒是互相印证了,但与佛的境界差之天远,如何避免这个情况呢?
“万一我们都走岔了路,到了一个山寨版的天安门,我们如何判断真伪呢?”
“古人对此有多种办法,各处参访,以求更多印证;通过做事,看能否事理相应。仅从道路上讲,各个门派都有印心的经典。”
“什么叫印心?”
“佛法的成就就是心的成就。佛法的道路就是心的道路。印心,就是印证心是否走错、路是否走偏。在汉传佛教最著名的宗派禅宗而言,在五祖以前,都是以《愣伽经》印心。六祖以后,改为《金刚经》印心了。至今,《金刚经》本身还有法力,你没入门,我不细讲。当然,佛教中有一个修行道路大全的书籍,你可以看一看,从哲学到方法,从世界观至心灵细微处,都可以找到修行的原则和理论,所以我叫它修行大全,犹如字典,凡有不懂,可及时查对,这本书叫做《愣严经》,你可以自己看看。当然,每人都可以得到一些收益,但就是最伟大的僧人,也无法穷尽里面的修为方法。”
好了,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,我终于知道我应该看什么书了。
妍子关于拜师的问题比较纠结。文大姐告诉她:“不是每个师父都适合你,你也不适合所有师父。弟子找师父难,师父找弟子也难。所以,这得看缘分,当然,只要你积极寻找,缘分总是会到的。”
妍子有点急:“那我要始终没有找到,该怎么办?”
文大姐笑着说:“小高你不要急,其实所有学佛的人,真正的师父只有一个,叫本师释迦牟尼佛,看他的经典,就是学习佛法,多看,看不懂就念,就这么简单。他圆寂前告诫我们:以戒为师。你可以尝试自己按基本戒律生活,从改变生活和心理习惯开始,如果碰上了具体的上师,基础就很好了。这就好比学前班学得好,上小学成绩的进步也就快。”
“那你再说说戒律。”妍子高兴起来。
文大姐突然严肃起来,回头望了望供在桌上的佛像,表情中仿佛还有畏惧的成分。她正色说到:“所有戒律的传承是非常严肃的事情,有资格的要求,有仪式的规范。首先声明,我没资格传戒!但是,我可以给你们介绍基本的行为原则,大致上符合你们现在的实际情况。”
看见她的表情,听到她的说法,我们也不得不严肃认真起来,端正了态度、端正了坐姿。
“你们生活在内地,按内地居士的基本要求,你们平时要尽量在生活中不要做以下几类事情:杀、盗、妄、淫、酒。所谓杀,你们吃荦,但你们尽量不自己杀,这应该做得到。实在不行,你们可以多放生,做些功德。但是放生,也是要有技巧的。有的人为了赚钱,故意捞些鱼虾让你们买去放生,等你们放了,他再捞回来再卖,你这就不是放生,是杀生了。所谓盗,就是不偷盗,于公于私都不要做,我相信你们做得到,包括平时故意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,也要克服。所谓妄,就是不妄语,不乱说话,不心口不一,不要用语言欺骗别人,也不要说大话、假话等。所谓淫,是指不邪淫,夫妻之间是正常的生活,但不能在外面乱搞。我看你们夫妻现在感情好,估计你们做得到。酒,这... -->>
如果说妍子向文大姐讨教的,是打坐时的具体现象。那么,我向刘大哥请教的,多是偏重于哲学上的问题。一男一女,一虚一实,这也符合阴阳法则。
我把佛教传承至今愈发兴盛的疑问,向刘大哥进行了讨教。他想了想,说到:“你这是个大问题,我没细想过。但是,就我的理解,也许可以这样思考。你所说的文明消失的现象,其实就是生活生产方式所积累的思想行为习惯特征,所有思想行为习惯,都是附着在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。皮之不存、毛将焉附?所以,文明的变迁和消逝,是一个自然现象。但是佛教为什么没有消失呢?这个问题要分两头看。首先,佛教是有变化的。今天的佛教与古印度的原始佛教已经有很大不同了,况且,佛教北传后进入汉地,要随顺众生,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,这也有很大的变迁。别的不说,就说戒律。佛祖圆寂前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,那么戒律肯定就是佛教的重要根基了,连这个根基,也要随传播地点的不同而变化。汉地佛教今天的戒律,主要是百丈禅师制定的,叫做百丈清规,与古代印度的就非常不同了。古代印度佛教要求着粪扫衣,今天汉地僧人着百纳衣,就有明显区别。佛教允许变化,这是它生存长久的原因之一。但是它又有不变的东西在。比如,佛教基本经典两千多年没有变过,从古至今都是修行的基本依据,为什么这可以不变呢?因为它是佛祖亲口所说。或许还有一个原因:它是真理。而真理是不变的。只有真理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才能够至今不被人推翻。”
刘大哥的推论,或许有道理,但我觉得还不够充分,难以一时说服我。
此时我也想出了一个新的理由:“佛教解决的问题,生死问题、烦恼问题、心灵问题,只要人类存在,这些问题都存在,这是不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原因呢?”
“你这是问题导向,也是思考的角度之一,也许吧,我没有悟道,我也不能透彻地解释。当然,如果我悟道了,也无法将绝对真理说出来。”
他这样一说,我觉得不可理解。既然知道真理,为什么说不出来,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吗?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吗?
“为什么说不出来呢?既然明白真理了。”
刘大哥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: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”
这句话我从来没听说过,赶紧问到:“这句话,什么意思?”
“这是古人说的。古代悟道的禅师,从来不直接说所悟之道,因为那个道,说不出来。”刘大哥说到。
“是道可道、非常道的意思吗?”我联想到《道德经》,虽然“非常道”,但是毕竟“道可道”啊,下定义不行,打比方应该可以吧?准确描述不行,语言形容一下也行嘛。要不然,谁知道我悟出来的,是不是道呢?
“佛陀曾对弟子说:止!止!吾法妙难思!什么意思呢,佛法连思维都不许可,难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吗?这境界,叫做:不可思议。”
我产生了大疑问:“既然不可思议,那师徒之间如何传承?悟道之人如何交流?是否悟道如何判别?如果没有标准、没有交流,那岂不是坠入哲学上的不可知论?”
刘大哥笑了起来:“你这个疑问我也有过。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,师徒之间如何传承。既然师父无法将自己的成果通过语言教给徒弟,那么徒弟学什么?怎么学?其实,所有佛法都不是师父传给你的,而是你自己修到的。师父只是指路人,走路的是你自己,师父虽然到达了目标,但那只是他个人的事,他不能背着你一同到达,你只有自己走到,才看得到最终的风景。所谓师父领进门,修行靠各人。师父给你一个敲门砖,但打开门的,只能是你自己。所以,师父不必告诉你最终的风景,只教给你道路的方向。当然最终的风景如此广大纯净,师父用语言也形容不出来。第二个问题,悟道之人如何交流。悟道之人交流的话语体系,是外人无法明白的。举例,两位高僧的对话。甲说:问佛祖西来意。乙答:庭前柏树籽。这是什么意思?只有他两人知道。打个比方,比如我两个人都到过天安门,我两人如此对话。你说:墙上的油漆又变厚了。我答:但是门上的铜环还是旧的。没到过的人听了不知所云,但我俩都到过,所以,我们很清楚对方的意思。要是一个外人问,你们在说啥?我们回答我们在说天安门。别人就问,天安门在哪里?具体什么样?你们所说的部位是什么特征?我们解释不清楚,甚至我们画个图也无法准确说明,对不对?”
他这样一打比方,我就非常明白了。一个天安门都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达,何况那神秘广大的悟境。
他继续说到:“第三,悟道如何判断。当年跟随五祖学佛的,有一个叫梅子的尼姑,学习五祖心即是佛的法门。当她学得差不多时,就要离开寺庙,到另一个地方单独修行了,这是必经的阶段,如同闭关。过了几年,五祖想考察她是否悟道。就派出一个和尚到那个老尼那里去访问。这个和尚开口就说:你还在这里抱着心即是佛吗?五祖现在已经改了,改为非心非佛。那老尼骂到:这老头子整天惑乱人心,管他什么非心非佛,我还是我的心即是佛。和尚回来向五祖报告,五祖高兴地说到:梅子熟也!意思是老尼姑已经悟道了。这种考核和认可,不是外行人所能够了解的。到达风景的人,只需要问一个细节,就知道别人是否到达。还是以天安门举例,假如我跟你说:天安门下面走路的石板是新铺的。你会骂:放屁!还是旧石板。如此细节拷问,就可断定真假。”
新的问题又开始产生:如果我们到的不是佛说的风景,而是误入歧途,到了另一片风景,那我两个倒是互相印证了,但与佛的境界差之天远,如何避免这个情况呢?
“万一我们都走岔了路,到了一个山寨版的天安门,我们如何判断真伪呢?”
“古人对此有多种办法,各处参访,以求更多印证;通过做事,看能否事理相应。仅从道路上讲,各个门派都有印心的经典。”
“什么叫印心?”
“佛法的成就就是心的成就。佛法的道路就是心的道路。印心,就是印证心是否走错、路是否走偏。在汉传佛教最著名的宗派禅宗而言,在五祖以前,都是以《愣伽经》印心。六祖以后,改为《金刚经》印心了。至今,《金刚经》本身还有法力,你没入门,我不细讲。当然,佛教中有一个修行道路大全的书籍,你可以看一看,从哲学到方法,从世界观至心灵细微处,都可以找到修行的原则和理论,所以我叫它修行大全,犹如字典,凡有不懂,可及时查对,这本书叫做《愣严经》,你可以自己看看。当然,每人都可以得到一些收益,但就是最伟大的僧人,也无法穷尽里面的修为方法。”
好了,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,我终于知道我应该看什么书了。
妍子关于拜师的问题比较纠结。文大姐告诉她:“不是每个师父都适合你,你也不适合所有师父。弟子找师父难,师父找弟子也难。所以,这得看缘分,当然,只要你积极寻找,缘分总是会到的。”
妍子有点急:“那我要始终没有找到,该怎么办?”
文大姐笑着说:“小高你不要急,其实所有学佛的人,真正的师父只有一个,叫本师释迦牟尼佛,看他的经典,就是学习佛法,多看,看不懂就念,就这么简单。他圆寂前告诫我们:以戒为师。你可以尝试自己按基本戒律生活,从改变生活和心理习惯开始,如果碰上了具体的上师,基础就很好了。这就好比学前班学得好,上小学成绩的进步也就快。”
“那你再说说戒律。”妍子高兴起来。
文大姐突然严肃起来,回头望了望供在桌上的佛像,表情中仿佛还有畏惧的成分。她正色说到:“所有戒律的传承是非常严肃的事情,有资格的要求,有仪式的规范。首先声明,我没资格传戒!但是,我可以给你们介绍基本的行为原则,大致上符合你们现在的实际情况。”
看见她的表情,听到她的说法,我们也不得不严肃认真起来,端正了态度、端正了坐姿。
“你们生活在内地,按内地居士的基本要求,你们平时要尽量在生活中不要做以下几类事情:杀、盗、妄、淫、酒。所谓杀,你们吃荦,但你们尽量不自己杀,这应该做得到。实在不行,你们可以多放生,做些功德。但是放生,也是要有技巧的。有的人为了赚钱,故意捞些鱼虾让你们买去放生,等你们放了,他再捞回来再卖,你这就不是放生,是杀生了。所谓盗,就是不偷盗,于公于私都不要做,我相信你们做得到,包括平时故意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,也要克服。所谓妄,就是不妄语,不乱说话,不心口不一,不要用语言欺骗别人,也不要说大话、假话等。所谓淫,是指不邪淫,夫妻之间是正常的生活,但不能在外面乱搞。我看你们夫妻现在感情好,估计你们做得到。酒,这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