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千小说网 www.77txt.net,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sp; 在史书中,正史可以看,但别史告假的就多。《越绝书》号称子贡著,其实是汉代一个叫袁康的假造的。所谓《飞燕外传》、《汉武内传》搞得像真的似的,还进入了《汉魏丛书》、《竹书纪年》等,其实假的东西。
子部的假货就更严重了。《吴子》,所载的器具,在春秋时代根本就没有,六朝时期才出现,可以证明,这书肯定不是吴子写的。《列子》写得好,但也是假东西,因为列子是春秋时期的人,不可能出现佛教的东西来,可见,这本书是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,有人假造的。《关尹子》、《孔丛子》肯定是假造的,这个一眼就可以判明。但最令人震惊的,是今天许多国学大师们当教材的,津津乐道的几本书。
《孔子家语》,是三国时期王肃假造。《黄石公三略》、《太公阴符经》都是唐代人假造的。而这三本书,却被今天的一些人奉为至宝,可笑不可笑?
在诸子百家中,有了类阴阳家。但他们的作品大多已经不存在了。在东汉五斗米教开始盛行时,道家学问开始被人披上了宗教的外衣,伪造先人典籍也就开始了,到晋代,达到了一个高峰。
东晋名士喜欢谈玄论道,有竹林七贤作为标杆。除了政治压抑的原因外,也看出道教世俗化的开端。鲁迅先生在千古名篇《魏晋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》一文中,详细描写了所谓竹林七贤的作派。其中所谓的药,就是丹药,炼丹产生的副产品。最开始是以长生不老为目标的,但其功效,却让人着迷。比如,发热,即使在大冬天,也让人奇热无比,所有裸行的狂人。这其实是道教外丹派的产品,流传于世后,有人把它当兴奋剂使用了。晋代以前,中国人喜欢使用草药,在这张仲景的《伤寒杂论》中体现明显,但草药毕竟没有化学药品来得猛烈,在古代,这种化学药品可称为“石”,当然是指自然界中的矿物质,道士们将其炼丹提纯后,就形成了化学药品,按今天的比拟,这就是西药了。西药来得快,这是共识,功效明显,毒副作用也明显,所以搞得竹林七贤疯疯颠颠,他们的所谓灵感,有一种吸毒后的疯狂幻想的成分,根本没有科学和理论价值。但人们就是爱谈论他们的理论,越是不懂的,越是虚无的,就越喜欢。这是追星的效果,没有疯狂,不是铁粉。
他们谈玄论道形成风尚后,就有人附丽于后,编造假的古代所谓典籍,来忽悠人。光忽悠当时的人也就罢了,连今天许多现代人,也被忽悠了。
所谓列子御风而行,列子这个人是否存在还是疑问,更不要说他的神仙事迹了。但可以通过考证证实的是,《列子》这本书是假的。《吴子》号称兵书之祖,但这本书居然出现了八百年后才出现的兵器,那肯定不是吴了写的了。这本书最大的伤害是历代文人,所谓文韬武略,古代科举时,居然把这本书作为基本教材和考试大纲内容,从皇帝到所有读书人,都被骗了。
所谓《太公阴符经》,至今还在道藏内,它确实是唐代人伪造的,根本与周初的姜太公无关。
但,书的造假,并不一定完全没有价值。比如《列子》,写得就比较好,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算得上是佳作。况且,《论语》还有今本和古本的不同,你就能否定它的价值吗?只是,原则要分清,著作权要保护。而目前,大量的所谓讲授传统文化的人,根本不从考证中来,根本不从主干中来,就比较可笑了。
那么,古书就不值得尊崇了吗?不尽然。史书假造的少,因为中国古代修史的原则是后朝修前朝的史,弄不明白的少写或者不写,只写明白的事实,这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到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,延续了光荣的传承。这是中华文明的文脉,也是五千年不灭的圣灯。
民国时期,按传统,要为清朝修史。但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,文人们几乎安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,也凭借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,写出了一部扎实的《清史稿》,为什么叫稿,不叫史呢?因为清朝时留下的档案材料太多了,他们还没时间看完,日本人就打来了。没有完成的工作,不能叫严肃的史,所以就加了一个稿字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清理故宫档案,光皇帝起居注,就有十几万册,要看完,也要几十名专家,穷其一生。所以,到现在,我们还没修出清史来,这不是政府不努力,也不是专家不认真,实在是工作量太大了。
最近,对道家感兴趣,主要是这符闹的。但在看道家的东西时,免不了对佛家有所牵扯。道教是东汉年间在中国兴起的,但道家思想却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。道教和道家如果不分清楚,学术上的后果非常严重。思想和宗教有本质区别,重要特征在于偶像崇拜。思想,是没有偶像崇拜的,但宗教有。
虽然有区别,但其思想主干大体还是不矛盾的。道教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。在它产生之时,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,并以迅速扩展的势头,将刚刚流行的道家,压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外来的和尚会念经?
肯定没有这么简单。这得先从道教的思想和发展脉络梳理起。从思想上,如果说老子是在下定义,那么庄子就是打比方。我们可以背诵《道德经》,但穷其一生,也无法真正理解。庄子为了让人们理解这些深奥的道理,他深知下定义不如打比方的窍门,于是就编故事打比方,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和雄奇大美的文章,我们开始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了。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,必然是社会化的,生活化的,也就是把思想在现实中进行试验,据说可以成仙,才出现什么内丹、外丹、符咒等具体化的行为流派。
老子我不懂,但庄子的思想有一个特征,就是极端的相对思想,有早期辩证法的苗头,但相对必须要相联,相联的基因,他没说明白,后人用修道成仙的各种办法,就是对这种相联的尝试,据说有人成功,但确实比较稀少。这是理论与实践连接出了问题,因为理论原先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性和原则,以至于后来良莠不分,真假难辨了。
而佛教就不同了,它从理论上就规定了实践的原则和方向,也直接说出了本教派的特征。比如四念处、比如三法印,最终归结到心:心即是佛。心是无量的,提供了佛教发展的巨大空间。心又是特定的,不能把心外的东西当成根本,又给佛教的实践规定了具体的对象,这确实是一项原则明确、特征明显、操作性强的宗教,所以兴盛起来,肯定的了。
在唐代,最开始皇帝把国教定为道教,是因为老子姓李,皇帝也姓李,皇帝要给自己找一个伟大的祖先,为自己的地位给一个血缘上的答案。但后来,佛教的魅力大放异彩,玄奘大师将这种光彩推向了高潮,以至于皇帝都想把舍利子请进皇帝供奉,这让儒教的韩愈奋不顾身,也让道教的一些人羡慕不已。于是,有人就撰文,说是佛道一体,但这种鱼目混珠的做法,受到了玄奘大师的坚决驳斥,用宏大的理论和巨大的影响力,维护了佛教的纯洁性。
从此,道教再也无法在中国的政治庙堂上占据高峰,被挤压至民间角落,以迷信的方法,求得生存。虽然在明代有一个小高峰,短时间内得到皇帝的垂青,但那也是昙花一现。
我前面说过,中国的老百姓,大多数人本质上是不信仰宗教的,他们只相信对现实有帮助的东西。当阶层固化时,百姓无力通过正常的渠道改变自身命运时,总想借助神仙的力量,或者说超自然力量,来改变自己的处境,道教在这个市场中求存,就必须有些鬼神迷信和方术的东西,不然,谁给你饭吃?
我有时想到,儒、道两家,都尊崇易经为基本经典,但却发展出完全不同的两个实践样式、完全不同的学术理念,这是为什么呢?
是周易的规定性不明确吗?明明大量的数字规定性,写得很明确的啊?数字的加减乘除,是起卦的方式啊,是量的规定啊。阴阳、正反、体用、生克,是质的规定性啊,就像数字的正负性质,规定得很明白啊。为什么发展出如此巨大差异的运用呢?也许,是周易真的提示了某种宏观的真理,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儒、道,不过是它真理性体现的不同形式而已吧。
我正在思考,被一阵笑声打断,我一回头,妍子在我身边,呆呆地看着我。我问到:“我那么好看?”
“我就喜欢,哥,你看书后想问题,那傻傻的样子,好可爱的,我越看越喜欢。”
“还有这种喜好?”我不理解,她为什么喜欢我这个样子。
“哥,我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你傻。”
她接着说出的理由,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。
sp; 在史书中,正史可以看,但别史告假的就多。《越绝书》号称子贡著,其实是汉代一个叫袁康的假造的。所谓《飞燕外传》、《汉武内传》搞得像真的似的,还进入了《汉魏丛书》、《竹书纪年》等,其实假的东西。
子部的假货就更严重了。《吴子》,所载的器具,在春秋时代根本就没有,六朝时期才出现,可以证明,这书肯定不是吴子写的。《列子》写得好,但也是假东西,因为列子是春秋时期的人,不可能出现佛教的东西来,可见,这本书是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,有人假造的。《关尹子》、《孔丛子》肯定是假造的,这个一眼就可以判明。但最令人震惊的,是今天许多国学大师们当教材的,津津乐道的几本书。
《孔子家语》,是三国时期王肃假造。《黄石公三略》、《太公阴符经》都是唐代人假造的。而这三本书,却被今天的一些人奉为至宝,可笑不可笑?
在诸子百家中,有了类阴阳家。但他们的作品大多已经不存在了。在东汉五斗米教开始盛行时,道家学问开始被人披上了宗教的外衣,伪造先人典籍也就开始了,到晋代,达到了一个高峰。
东晋名士喜欢谈玄论道,有竹林七贤作为标杆。除了政治压抑的原因外,也看出道教世俗化的开端。鲁迅先生在千古名篇《魏晋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》一文中,详细描写了所谓竹林七贤的作派。其中所谓的药,就是丹药,炼丹产生的副产品。最开始是以长生不老为目标的,但其功效,却让人着迷。比如,发热,即使在大冬天,也让人奇热无比,所有裸行的狂人。这其实是道教外丹派的产品,流传于世后,有人把它当兴奋剂使用了。晋代以前,中国人喜欢使用草药,在这张仲景的《伤寒杂论》中体现明显,但草药毕竟没有化学药品来得猛烈,在古代,这种化学药品可称为“石”,当然是指自然界中的矿物质,道士们将其炼丹提纯后,就形成了化学药品,按今天的比拟,这就是西药了。西药来得快,这是共识,功效明显,毒副作用也明显,所以搞得竹林七贤疯疯颠颠,他们的所谓灵感,有一种吸毒后的疯狂幻想的成分,根本没有科学和理论价值。但人们就是爱谈论他们的理论,越是不懂的,越是虚无的,就越喜欢。这是追星的效果,没有疯狂,不是铁粉。
他们谈玄论道形成风尚后,就有人附丽于后,编造假的古代所谓典籍,来忽悠人。光忽悠当时的人也就罢了,连今天许多现代人,也被忽悠了。
所谓列子御风而行,列子这个人是否存在还是疑问,更不要说他的神仙事迹了。但可以通过考证证实的是,《列子》这本书是假的。《吴子》号称兵书之祖,但这本书居然出现了八百年后才出现的兵器,那肯定不是吴了写的了。这本书最大的伤害是历代文人,所谓文韬武略,古代科举时,居然把这本书作为基本教材和考试大纲内容,从皇帝到所有读书人,都被骗了。
所谓《太公阴符经》,至今还在道藏内,它确实是唐代人伪造的,根本与周初的姜太公无关。
但,书的造假,并不一定完全没有价值。比如《列子》,写得就比较好,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算得上是佳作。况且,《论语》还有今本和古本的不同,你就能否定它的价值吗?只是,原则要分清,著作权要保护。而目前,大量的所谓讲授传统文化的人,根本不从考证中来,根本不从主干中来,就比较可笑了。
那么,古书就不值得尊崇了吗?不尽然。史书假造的少,因为中国古代修史的原则是后朝修前朝的史,弄不明白的少写或者不写,只写明白的事实,这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到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,延续了光荣的传承。这是中华文明的文脉,也是五千年不灭的圣灯。
民国时期,按传统,要为清朝修史。但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,文人们几乎安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,也凭借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,写出了一部扎实的《清史稿》,为什么叫稿,不叫史呢?因为清朝时留下的档案材料太多了,他们还没时间看完,日本人就打来了。没有完成的工作,不能叫严肃的史,所以就加了一个稿字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清理故宫档案,光皇帝起居注,就有十几万册,要看完,也要几十名专家,穷其一生。所以,到现在,我们还没修出清史来,这不是政府不努力,也不是专家不认真,实在是工作量太大了。
最近,对道家感兴趣,主要是这符闹的。但在看道家的东西时,免不了对佛家有所牵扯。道教是东汉年间在中国兴起的,但道家思想却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。道教和道家如果不分清楚,学术上的后果非常严重。思想和宗教有本质区别,重要特征在于偶像崇拜。思想,是没有偶像崇拜的,但宗教有。
虽然有区别,但其思想主干大体还是不矛盾的。道教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。在它产生之时,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,并以迅速扩展的势头,将刚刚流行的道家,压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外来的和尚会念经?
肯定没有这么简单。这得先从道教的思想和发展脉络梳理起。从思想上,如果说老子是在下定义,那么庄子就是打比方。我们可以背诵《道德经》,但穷其一生,也无法真正理解。庄子为了让人们理解这些深奥的道理,他深知下定义不如打比方的窍门,于是就编故事打比方,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和雄奇大美的文章,我们开始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了。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,必然是社会化的,生活化的,也就是把思想在现实中进行试验,据说可以成仙,才出现什么内丹、外丹、符咒等具体化的行为流派。
老子我不懂,但庄子的思想有一个特征,就是极端的相对思想,有早期辩证法的苗头,但相对必须要相联,相联的基因,他没说明白,后人用修道成仙的各种办法,就是对这种相联的尝试,据说有人成功,但确实比较稀少。这是理论与实践连接出了问题,因为理论原先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性和原则,以至于后来良莠不分,真假难辨了。
而佛教就不同了,它从理论上就规定了实践的原则和方向,也直接说出了本教派的特征。比如四念处、比如三法印,最终归结到心:心即是佛。心是无量的,提供了佛教发展的巨大空间。心又是特定的,不能把心外的东西当成根本,又给佛教的实践规定了具体的对象,这确实是一项原则明确、特征明显、操作性强的宗教,所以兴盛起来,肯定的了。
在唐代,最开始皇帝把国教定为道教,是因为老子姓李,皇帝也姓李,皇帝要给自己找一个伟大的祖先,为自己的地位给一个血缘上的答案。但后来,佛教的魅力大放异彩,玄奘大师将这种光彩推向了高潮,以至于皇帝都想把舍利子请进皇帝供奉,这让儒教的韩愈奋不顾身,也让道教的一些人羡慕不已。于是,有人就撰文,说是佛道一体,但这种鱼目混珠的做法,受到了玄奘大师的坚决驳斥,用宏大的理论和巨大的影响力,维护了佛教的纯洁性。
从此,道教再也无法在中国的政治庙堂上占据高峰,被挤压至民间角落,以迷信的方法,求得生存。虽然在明代有一个小高峰,短时间内得到皇帝的垂青,但那也是昙花一现。
我前面说过,中国的老百姓,大多数人本质上是不信仰宗教的,他们只相信对现实有帮助的东西。当阶层固化时,百姓无力通过正常的渠道改变自身命运时,总想借助神仙的力量,或者说超自然力量,来改变自己的处境,道教在这个市场中求存,就必须有些鬼神迷信和方术的东西,不然,谁给你饭吃?
我有时想到,儒、道两家,都尊崇易经为基本经典,但却发展出完全不同的两个实践样式、完全不同的学术理念,这是为什么呢?
是周易的规定性不明确吗?明明大量的数字规定性,写得很明确的啊?数字的加减乘除,是起卦的方式啊,是量的规定啊。阴阳、正反、体用、生克,是质的规定性啊,就像数字的正负性质,规定得很明白啊。为什么发展出如此巨大差异的运用呢?也许,是周易真的提示了某种宏观的真理,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儒、道,不过是它真理性体现的不同形式而已吧。
我正在思考,被一阵笑声打断,我一回头,妍子在我身边,呆呆地看着我。我问到:“我那么好看?”
“我就喜欢,哥,你看书后想问题,那傻傻的样子,好可爱的,我越看越喜欢。”
“还有这种喜好?”我不理解,她为什么喜欢我这个样子。
“哥,我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你傻。”
她接着说出的理由,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。